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团建设 >> 社团活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社重要论述 推进港城大运河文化研究

发布日期:2025-01-14 10:04信息来源:市社科联 浏览次数:

作为一名社科类社会组织负责人,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论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深感其理论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使我深刻认识到社团负责人的责任,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时代精神的实践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连云港市的一员,我们深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结合连云港的实际情况,以下是我对如何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深刻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内涵。连云港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上曾是运河漕运的繁荣之地。我们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系统梳理大运河与连云港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市民对大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文化展览和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增强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大运河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二、推动大运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连云港市应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可以依托大运河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建设大运河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遗址保护区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同时,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中,推动文化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形成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其次,要加强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建设。通过举办大运河文化节、运河文化论坛等活动,提升连云港在大运河文化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关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提议建立健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大运河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在实际操作中,可成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专项小组,负责对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评估,制定保护方案。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此外,要注重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非遗传承活动等,培养年轻一代对大运河文化的热爱与认同,使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四、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将大运河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代表团来连云港进行交流,展示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鼓励本地文化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提升连云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五、总结与展望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大运河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推动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指导,结合连云港的实际情况,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将继续秉持“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走文化强市之路,努力将大运河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相信连云港的未来将更加美好,大运河文化也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连云港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  刘平昌